【李明書聊包養網站】儒家示范倫理學的系統性理論價值之反思

作者:

分類:

儒家示范倫理學的系統性理論價值之反思

作者:李明書(浙江年夜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特聘研討員)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鵝湖》第47卷第2包養違法期(總號第554期)

當前已有許多儒家倫理學理論,有的從東方倫理視角建構儒家義務論、德性倫理、關懷倫理等,有的則是從儒家內在資源建構有別于東方的倫理系統,如儒家腳色倫理、儒家德性倫理等。王慶節傳授的《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一書則是以品德感動為品德行為的動力和基礎,從頭建構了儒家倫理學系統。假如從中西哲學的定位而言,儒家示范倫理學(Confucian Exemplary Ethics of Virtue)較像是在很年夜水平上參照了東方的話語系統,但防止將儒家倫理學傾向東方的某個理論,是以透過人情世故的品德感動,向具有示范意義與價值的圣賢投以學習的態度,于是產生了品德判斷與行為。由于感動的行為不需求訴諸超出的存有者而獲得保證,是故台灣包養以品德感動做為品德行為的動力時,即解消了儒家超出性的解釋,并且支撐情境式、相對式的品德判斷。[1]為了防止是以而墮入相對主義的缺點,王慶節在第九包養價格ptt章中詳細地剖析事理、真諦、道、理等概念的意義,指出傳統意義上單一的絕對真諦是不成能的,真諦的意義樹立于一群人所認可的標準,通過懂得、諒解和溝通等行為而獲得暫時的、無限的承認。[2]所以這樣的真諦觀雖然是相對的,但卻是永遠處于變化之中,和傳統上固定的真諦相對主義有別。

包養網VIP

此書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內涵的哲學問題良多,例如品德金律[3]、身體觀[4]、自我[5]等嚴重的哲學問題,是故難以在無限的篇幅中一一探討。包養網評價此外,以品德感動為動力而產生品德行為的重要難題其實顯而易見,就是人若不克不及產生品德感動時,就不會發生品德行為,是以感動和行為包養網評價之間包養網評價并無必定性包養軟體,這般將導致儒家的品德行為亦無必定性。一旦撤消了必定性,則儒家也包養網單次沒有所謂的品德規范可言,品德規范對于儒家倫理并不適用,儒家重視的是若何在各種情境中采取最適合的行為,而不是用一個廣泛且整齊劃一的行為或原則應對一切情境。有別于晚期以規范倫理的進路解釋儒家的觀點,有些學者嘗試以這種非規范的、靈活的、依具體情況而定的說法解釋儒家倫理,例如安樂哲提出的儒家腳色倫理學[6]、李晨陽從關懷倫理學建構的儒家關懷倫理學[7],都有類似的理論傾向。儒家思惟自己的內涵和開放性,足以經受這些分歧理論的引進,而不斷有新意產生。基于這一層懂得,本文不擬從質疑的角度向作者請教儒家示范倫理學的理論困難應若何回應,因為可以想見,儒家思惟資源一定可以回應這些困難,而是想指出這一理論的系統性建構之價包養管道值,再從此價值中請教作者若何對待儒家不斷被各種系統性建構之后的結果。

如王慶節所言,短期包養以往從規范的視角試圖尋找儒家倫理的行為準則是有問題的,依據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儒家的「倫理學乃從人間而來。從前包養金額人、古人、本身、旁人所經歷的生涯事務,以及由這些生涯事務而設定的『范例』中,我們引伸包養意思出品德、倫理、價值的包養故事請求。」[8]由此可知,先圣先賢和周遭的人的行為、事跡所帶給后人的意義,是起到示范性感化,只需人對于圣賢和別人有所感動,將或多或少受其影響,試著學習、效法,使本身也做出好的行為。據此可以說,王慶節是以示范做為儒家整個理論系統的焦點,以此一反以往規范式的儒家倫理;也就是說,儒家談再多的品德行為,皆不是提出品德原則,而是一種參考包養感情,至于能夠依著做到幾分,需求視許多分歧的條件而定。

如上所述,非規范式的儒家倫理系統都有這種類似的理論傾向,例如安樂哲認為儒家的重點包養價格ptt在于透過社會腳色的樹立,教導人們身處于分歧的腳色時,應該若何行為。由于各種腳色的靈活性,所以腳色和腳色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具體的行為,分歧情境下,具體的行為也不雷同。[9]包養妹李晨陽認為儒家更接近關懷倫理學也與非規范包養軟體式的儒家倫理系統類似,關懷倫理學就是在批評規范倫理學和后設倫理學的佈景下所產生。[10]關懷倫理重視具體情境中的關系,在分歧關系中須做出分歧的行為,才幹確實回應品德情境、解決品德問題。從這兩種儒家倫理學中已經可以看到類似之處,亦即儒家腳色倫理學和關懷倫理學均重視關系式的人。儒家示范倫理學所強調的感動之所以能夠產生,其實也是感動人者(包含人、事、物)和被感動者之間的關系發生連結,依據關系的強弱與各種主客觀原因,衍伸出的具體行為則千差萬別。

剖析以上三種儒家倫理學后,本文粗略地將相關的理論分紅原則和非原則兩年夜倫理類型,[11]也可說是規范或非規范兩種類型。上述的三種可視為非原則的儒家倫理,原則類的儒家倫理則如儒家義務論、德性倫理學等。這兩種類型勢必無法兼容,因為只需接收了儒家有一個最終的行為標準或原則,則不論衍生出何種具包養網單次體行為,都屬于某一標準或原則下的產物;若是承認儒家面對任何情境都有分歧的行為,則無法從中歸納或演繹出單一的原則。就此而論,當我們在定位儒家倫理系統時,已經遭到了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分,最終要回應的理論問題已經不是可否實踐、感動若何產生或感動若何發布行為等,而是儒家能否接收具有廣泛意義的倫理原則?假如接收,則整個標的目的仍在于尋找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借鑒東方的品德法則、德性倫理等還是主要的標的目的;假如不接收,則儒家的系統范圍不僅不成靠,並且能夠是一種漫無邊際的情況。

接著非原則式的儒家倫理類型論述,以儒家示范倫理學來看,至多有兩項主要的價值:第一,理論與實踐上的積極意義,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儒家倫理的焦點價值,也告訴我們徘徊無助時,效法圣賢的行為總是一個正確的標的目的。第二,對于儒家進行了系統性的掌握,示范就是儒家系統的焦點價值,這一概念保證了整個系統的靈活性,而不被既定的原則、行為所限制。這兩項價值相當于是說,儒家是一個完全的系統,有其思惟的內在焦點價值或整體的理論傾向,可是這個焦點價值是無限的、變動的、靈活的,示范是以圣賢做為參考的對象,圣賢的言行都是后人參考的一種示范。

包養管道

若如上述,若何對待示范倫理的兩個焦點問題:第一,凡是被視為儒家焦點概念的仁、義、禮、智只具有示范價值,圣賢也只具有示范價值,那么示范的邊際畢竟在哪里?第二,接續第一點,圣賢可以廣泛地被懂得為某方面或全方面善的人和行為,是以只需直覺上是和氣有關的,都很不難宣稱是儒家概念衍伸出來的行為,儒家似乎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學說,因為不克不及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原則或行為上規范只能怎么做,一旦規范了,就包養妹不是儒家意義下善的行為,不規范反而是儒家意義下善的行為。若是這般,儒家的系統似乎相當寬泛,只需和儒家的概念、行為略微相關,都會成為儒家思惟衍伸之下,可供示范的對象。

回到本文所關注的重點來看,以示范倫懂得釋儒家,形成了一種和其它理論沖突的情況,亦即儒家可被解讀成原則和非原則兩種類型,而儒家示范倫理屬于后者。但是,示范的范圍若可無限延長,那么原則能否也可以作為示范的對象而為人學習、效法呢?假如是,能否儒家還是原則優先的理論?假如不是,能否又會回到示范的邊際不明包養網推薦、范圍過年夜的情況?這些疑慮便是前文提到的,對于儒家系統性建構的結果,一旦試圖以系統性的方法掌握儒家時,將能夠導致難以顧及許多方面,以及理論內外難以調和的情況。

本文并非反對示范倫理學是一個關于儒家系統的能夠性建構,反而是認同示范在儒家所代表的意義,也認同這對于儒家內涵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的展開具有主要的貢獻,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既有的眾多理論之中,再提出一個系統性地輿解儒家的概念與方式。《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以示范做為儒家焦點價值的定位很是明確,可是初步看來較似在草創的階段,在回應其它儒家倫理理論和倫理問題的方面還有缺乏之感,令人讀來意猶未盡包養金額。是故筆者以為可以進一個步驟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似乎未能免俗地須回應其它儒家倫理理論的缺掉,第二方面則是凸出儒家示范倫理有別于其它非原則類儒家倫理理論的特別之處。筆者除了等待作者給予晚輩指點之外,也更等待儒家示范倫理學的體系能建構得加倍完備。

                     

注釋:
[1] 王慶節《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二O一六年,頁四五─四六、七九。
[2] 同上注,頁二O六─二三O。
[3] 王慶節《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第二章 恕道》,頁四七─七O。
[4] 王慶節《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第四章 身體》,頁九一─一O二。
[5] 王慶節《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第五章 自我》,頁一O三─一三三。
[6] Roger T. Ames, 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安樂哲著,孟巍隆譯,田辰山等校譯《儒家腳色倫理學──一套特點倫理學詞匯》,山東:山東國民出書社,二O一七年。
[7] Chenyan台灣包養網g Li,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Jen and the Feminist 包養一個月Ethics of Care: A Com包養網dcardparative Study”, (Hypatia, Vo包養留言板l. 9, No. 1, 1994), pp. 71-79.
[8] 王慶節《品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頁七九。
[9] 安樂哲《儒家腳色倫理學──一套特點倫理學詞匯》,頁一九四。
[10] Carol Gilligan, In a Different Vo包養感情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包養網站niversity Press, 1982).
[11]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暫不詳細介紹儒家義務論、儒家德性倫理等規范型理論。這些包養網比較理論發展已久,可參閱牟宗三及其后學,以包養網評價及黃勇等人的研討。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