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木耳、查包養行情机器人、咖啡馆: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_中国网

作者:

分類:

2023年10月,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的田野。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网红木耳、机器人、咖啡馆: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程露、邵美琦、白旭

带领14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有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这个世界大国始终秉持这样的原则:绝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三年前,中国向世界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站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这是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新时代的乡村故包養事正在广袤的田野里上演。

2023年9月,随着宁夏贺兰山东麓种植的贵人香、霞多丽等酿酒葡萄品种陆续成熟,当地酒庄迎来酿酒季。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产业兴旺:从落后村到“网红村”

“家人们,感谢下单,下次再见!”满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光结束2小时的直播,卖了600多单木耳,获利上万元。

几年前,这个位于吉林省汪清县的移民村,耕地少,发展缓慢,相对落后。近年来,当地人利用适宜的气候、水资源和原材料优势,种起黑木耳,村庄重获生机。

如今,包養满河村探索木耳深加工和电商销售,开设几十家淘宝店。村里正建设菌包加工厂和包装车间,更多村民回到家乡。

村民韩铁龙说:“以前外出打工只能勉强养活自己,现在在家门口一年就能赚十几万。”曾在工厂做流水线工人的他,有了自己的木耳基地。

香港《南华早报》称,有针对性的脱贫行动和发展适宜的产业是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原则。截至2023年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

山东的牡丹、赣南的茶油、江苏的草莓、新疆的苹果、宁夏的葡萄酒等正让中国农民走上致富路。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2023年9月21日,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举办。农高会全景式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新理念、新装备、新应用、新模式,数千种农业新技术参展亮相,吸引参观者关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人才汇聚:“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王金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七年前,当这位“85后”辞职回到农村老家研究种地时,父母和朋友都难以理解。“好不容易进了城,为啥又回来?”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从曲辕犁,到都江堰,再到杂交水稻——中国人始终致力于用科技赋能古老的农业。小时候干过农活的王金悦深知务农艰辛,心底埋下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种子。

如今,在他工作的上海亭林镇点甜农场,5G、图包養網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智能机器人让农民高效、省力地务农。

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二十连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探索将盐碱地变良田。

中国鼓励像王金悦这样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包養網比較,到2025年,将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

有着乡贤文化的中国,“新乡贤”正引领乡村巨变:在重庆,“乡村CEO”善管理、懂经营,推动产业发展;在宁夏,“法律明白人”让矛盾调解更“接地气”,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法治保障。传统农村在知识和科技赋能下正迎来新格局。

2023年7月2日,第十一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在“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文化繁荣:从青黄不接走向勃勃生机

中国拥有48.9万个行政村,数百万个自然村和居民点。观察家认为,把乡村放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历史视野来看,这里是文明永续发展之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黑龙江省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的尤文兰是伊玛堪说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见证并推动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伊玛堪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她说。当地建立了7处伊玛堪传习所,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赫哲族的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节日“乌日贡”,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尤文兰和孙子尤明昊更是将赫哲民歌带上全国舞台,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中国政府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去年包養網,在中国农村地区举行的足球等业余联赛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同样火爆“出圈”的“村晚”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展现文化新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村BA”、“村超”、“村晚”,被写入文件。

2023年8月,游客在安吉余村的绿水青山间参观(无人机照片)。近年来,余村积极贯彻“两山+双碳”理念,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创建全国首个全要素“零碳乡村”。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生态赋能:从烟尘笼罩走向绿水青山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远山青翠,溪水流淌。这里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游客前来寻找宁静和绿意。

当地的“美在余村”咖啡馆墙上挂着孙悟空、葫芦娃等国产动漫玩偶,“三打石榴汁”“小妖怪的夏天”等饮料别出心裁,游客在这里找到童年,而这个咖啡馆的“童年”曾是一个水泥厂。

在村民葛军的记忆里,余村有矿山、水泥厂,“村子常年笼罩在烟尘中”。

2003年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了它的命运。矿山和水泥厂相继关闭,生态旅游将采石场变成了公园,工厂变成了图书馆。去年,余村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2247万元。

过去十余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中国人的绿色共识。“千万工程”从浙江辐射全国,还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年-2030年)》,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乡村振兴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普遍出现的乡村衰落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参与采写:李建平、朱涵)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